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聚焦两会】全国政协委员建议:疫情过后,密闭场所和就医保持戴口罩习惯

东莞疾控 2021-03-24

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,市民们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、群防群控,不仅成功阻断了疫情的蔓延,同时让流感、手足口等传染病发病率较往年同期下降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东莞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巧利介绍,监测发现,今年1-4月和历年同期相比,东莞市流感和手足口病发病均出现明显下降,呈现出总体发病率低的现象。她认为,这一方面与因防控疫情需要,停工停产停学,减少了人群的聚集有关,另一方面也和疫情期间每个人都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息息相关。

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专家也表示,医院近期接诊的流感患者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。

对此,全国政协委员张巧利建议,以此为契机,在疫情过后,仍然提倡市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去密集场所、医院就医提倡戴口罩,外出或家里就餐采用公筷公勺。


【现象】

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   流感、手足口病患者少于往年同期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东莞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巧利介绍,疫情之下,良好的生活习惯,不仅防控了新冠肺炎,也减少了其他传染病的发生。“今年我们国家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疫情,得益于党中央的周密部署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落实,也得益于全国14亿人一起参与、群防群控,响应号召、听从建议,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广大市民朋友们在疫情流行期间都做到了少聚集,不聚餐;出门戴口罩,保持1米的安全社交距离;勤洗手、适度消毒、常开窗通风等。如今疫情总体得到较好控制。”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东莞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巧利


在目前我国总体处于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情况下,张巧利仍然建议市民朋友们继续保持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。比如,在处于人员密集、密闭的场所,象乘坐电梯、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戴口罩;去医院就诊全程戴口罩;回家勤洗手,家居、办公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,外出就餐用公筷,不吃野生动物等。

“每个人都注意个人卫生,都参与其中,正是因此,对疫情快速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良好的卫生习惯,不仅对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,对其他传染病发病率降低也起到了作用。”

二十多年来,张巧利一直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。她介绍,手足口病、流感在广东省都有季节性高峰。一般来说,手足口病从每年1月份开始慢慢攀升,4月-7月进入发病高峰期;流感在广东高发是在冬春换季之间。“但经过监测,今年就出现了和历年不同的结果。今年1月-4月流感和手足口病的发病和历年同期相比,低了许多。这主要是和我们采取的措施息息相关。手足口病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,由于幼儿园还没开学,托幼机构内孩子互相传播机会就没有了。此外,我们还观察到,那些一直没有上幼儿园的3岁以内的散居婴幼儿,今年手足口病发病率较往年也显著降低了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与家长、孩子更注意手卫生情况有关;另一方面,与家长孩子宅在家里多了,减少了和其他孩子的接触机会,感染机会减少有关。而流感是全人群都会发病的一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,今年因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,人群聚集少了,戴口罩的人多了,个人更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手卫生、常通风等,从流感样病例的监测情况看,和历年同期相比,东莞市流感也处于较低的发病水平。”

对此,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专家也深有体会。“广东地区夏季常见的有寨卡病毒、登革热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。”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、主任医师陈仁告诉记者,其中寨卡病毒、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媒传播,而手足口病的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、呼吸道及接触传播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防控这些夏季常见传染病的主要手段。由于戴口罩、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,陈仁告诉记者,医院近期接诊的流感患者与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。

“大家更加注意戴口罩是一个方面,也不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有其他病毒的重叠感染情况,但这不至于影响病情的发生发展。”陈仁表示,从目前广州地区的疫情防控来看,重叠感染的可能性较小。陈仁提醒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提高身体免疫力、不接触脏东西、不到人口集聚的地方、食物尽可能煮熟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都可有效防范传染病的发生。

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、主任医师陈仁


【委员建议】

居家就餐也建议采用公筷

全国政协委员张巧利表示,“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,对于流感、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预防也是有效的,这对我们疾控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提示。”她表示,身为疾控工作者,对于流感和手足病等传染病的预防,同样要倡导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,减少传染病的传播。

张巧利建议,在疫情过后,仍然要倡导大家在特定的情况下戴口罩、居家通风、勤洗手等。“过去因观念的问题,大家不喜欢戴口罩。未来新冠肺炎是否会消失仍然是个未知数。即使消失的话,我仍然倡导大家去医院就诊时应带口罩;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,在人多空间密闭的场所戴口罩;当自己出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或周围有类似病人时应戴上口罩。这对于个人、家庭的健康和全社会防控传染病都会起到好的作用。”

此外,在就餐中,张巧利建议,外出或居家就餐使用公筷。“现在我们外出就餐,酒店餐馆一般会提供公筷公勺。但总体来说,家庭使用公筷公勺的还不多。她建议市民将使用公筷的习惯保持下来并延续到家庭。研究表明,一些消化道疾病存在家人之间的传播,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、甲肝等。因此,在家用餐也建议采用公筷的方式。建议以新冠疫情防控为契机,将一些好的卫生习惯、公共卫生措施保留下来。”当然,这个过程中要伴随观念的改变。

中国传统饮食文化,吃饭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,更在乎的是一家人团聚的温馨、爱心的展示,饭桌上,家长喜欢给孩子夹菜,儿女也喜欢给长辈夹菜,这是情感表达的方式。“居家也采用公筷或是分餐的方式,可能老人家一开始不大习惯。但经过耐心的沟通交流,我觉得这是能做到的。就像今年新冠疫情发生早期,很多老人一开始固执不肯戴口罩,如今老人也在保持戴口罩的习惯。所以,我们可以慢慢尝试观念的转变,养成更好的个人卫生习惯”。


公共场合倡导讲文明与适度惩戒

对于公共场合的卫生习惯,张巧利则认为,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卫生习惯和个人的健康知识和卫生意识有关。“对于公众场合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、吐口香糖等行为,首要是要进行宣传教育,宣传这些行为的危害。比如,随地吐痰,会造成病原菌通过飞沫传播疾病。我相信随着公民卫生意识的提高,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。”在开展公民教育的同时,对于不文明的行为进行适度惩罚,可以让不文明的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,促使其尽快改正,同时对其他人也是一个警示教育。“但惩罚不是目的,是手段。而且前提条件是有法有规可依。比如,新加坡对公民个人卫生习惯要求很严,对违法违规者惩罚力度也很大,但这些要求和惩罚是有法有规可依。”

张巧利认为,通过宣传教育、可以提高公民个人意识和素养,规范自己的行为,做一个文明人;同时进行适度的惩戒,法律法规得先行,有法可依。“作为一个疾控工作者,倡导养成个人文明习惯在当下有一个好的契机,可以更好地让市民都能积极参与。”


【广州市倡议】

市爱卫办倡导市民注重个人卫生、养成良好行为

此前,广州市爱卫办联合市文明办发起了《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文明健康、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倡议书》。其中,就特别倡议市民要注重个人卫生,要求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做文明卫生的好市民。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勤晒衣服和被褥等,注意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卫生。倡议称,继续做好个人防护,要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常清洁、多运动。疫情期间,不聚餐不聚会,个人堂食隔桌就餐。做到合理膳食,多吃蔬菜和水果,烹调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。规律起居,合理休息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守护身心健康,保持平和乐观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。对家庭内外环境开展大扫除,创造干净整洁的居家环境。

在日常个人行为中,倡议从点滴做起,坚持参与垃圾分类,严禁乱扔乱倒垃圾、乱扔废弃口罩、随地吐痰和污损公共设施。坚决抵制“野味”诱惑,彻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。


往期推荐

10万+,公共卫生灾难!


重磅!关于全面复学复课,教育部最新12条建议!

统筹:信息时报记者 黄艳;撰文:信息时报记者 黄艳 廖温勃 通讯员 穗卫健宣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